近日,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部印發《服務型制造标準體系建設指南》,提出(chū)到(dào)2025年,基本形成能夠支撐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(de)标準體系,累計制修訂20項以(yǐ)上(shàng)服務型制造标準,基本覆蓋基礎通用、核心要(yào / yāo)素、業務類型及融合業态應用相關标準,逐步建立起較爲(wéi / wèi)完善的(de)服務型制造标準體系,提升服務型制造标準公共服務能力,滿足服務型制造健康規範發展需要(yào / yāo),促進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态加快發展。
服務型制造,是(shì)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(de)新型産業形态,也(yě)是(shì)制造業轉型升級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方向。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産組織形式、運營管理方式和(hé / huò)商業發展模式,不(bù)斷增加服務要(yào / yāo)素在(zài)投入和(hé / huò)産出(chū)中的(de)比重,從以(yǐ)加工組裝爲(wéi / wèi)主向“制造+服務”轉型,從單純出(chū)售産品向出(chū)售“産品+服務”轉變,有利于(yú)延伸和(hé / huò)提升價值鏈,提高全要(yào / yāo)素生産率、産品附加值和(hé / huò)市場占有率。
指南提出(chū),鼓勵行業協會、研究機構、産業聯盟和(hé / huò)制造業企業等多方資源參與标準研制,共同推進标準應用與實施,建設協調配套的(de)标準群;針對服務型制造跨行業、多領域特征,引導和(hé / huò)推動覆蓋多行業多領域關鍵場景、關鍵模式的(de)技術标準和(hé / huò)行業應用标準;結合服務型制造發展現狀及趨勢,探索将先進适用的(de)科技成果轉化爲(wéi / wèi)标準的(de)機制,适時(shí)優化、完善體系架構,逐步形成具有适應性、科學性、先進性的(de)服務型制造标準體系;積極參與服務型制造國(guó)際标準化交流合作,帶動中國(guó)制造和(hé / huò)服務“走出(chū)去”。(記者 劉溫馨)